DOI:10.1016/j.msec.2020.111112
引導性骨再生(GBR)膜對于通過防御軟組織的穿透來重建缺損骨組織是非常有必要的。聚乳酸(PLA)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和可生物降解性,因此其作為一種GBR膜受到了廣泛的關注。但是,PLA的骨傳導性差是一個主要問題。這項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在纖維表面涂覆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鉭(Ta)來改善纖維、電紡、PLA引導的骨再生膜的骨傳導性。通過在聚乳酸纖維周圍濺射Ta離子,制備了電紡聚乳酸膜的Ta涂層。經Ta涂覆的PLA(Ta-PLA)膜保持隨機排列的纖維結構,沒有濺射引起的缺陷。Ta-PLA膜的化學成分表明Ta涂層已很好地沉積在PLA纖維上。盡管與裸PLA膜相比,Ta-PLA的機械強度有所降低,但由于其包覆結構,Ta涂層不易從單個PLA纖維表面剝離,這表明PLA纖維上的Ta涂層具有很高的機械穩定性。體外細胞試驗表明,與裸PLA相比,Ta-PLA膜可顯著促進成骨細胞的附著、增殖和分化。在體內動物試驗中,Ta-PLA組的大部分顱蓋骨缺損在六周內被新生骨覆蓋,而裸PLA組中的缺損很少被覆蓋。此外,Ta-PLA組的骨愈合程度與膠原膜上觀察到的愈合程度相當,膠原膜是一種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材料。這些結果表明,Ta-PLA具有優異的骨傳導性,特別適合用作引導性骨再生膜。
圖1.兩步合成Ta-PLA電紡膜的示意圖。(A)PLA溶液的靜電紡絲工藝,(B)通過直流濺射沉積將Ta涂覆到PLA膜上
圖2.(A)裸PLA和(B)Ta-PLA電紡膜的SEM圖像,以及(C)Ta-PLA纖維的橫截面圖像
圖3.(A)裸PLA、(B)Ta-PLA電紡膜和(C)Ta 4f區的高分辨率XPS光譜
圖4.(A)裸PLA和Ta-PLA膜的代表性應力-應變曲線和(B)DSC曲線(Tg:玻璃化轉變溫度,Tc:結晶溫度,Tm:熔融溫度)
圖5.Ta-PLA電紡膜經(A)0%、(B)2%、(C)5%和(D)10%應變的拉伸試驗后的SEM圖像
圖6.附著在(A)裸PLA、(B)Ta-PLA膜上的MC3T3-E1細胞的CLSM圖像,(C)培養3天和6天后膜的細胞活力以及(D)培養14天后的ALP活性(*p<0.05,**p<0.005)
圖7.植入6周后裸PLA膜和Ta-PLA膜治療的顱骨缺損的Micro CT 3D圖像(*p<0.05)
圖8.在第6周,(A,C)裸PLA和(B,D)Ta-PLA組新生骨的Masson三色染色的組織學圖像。新骨區域如圖(E)所示,(A)和(B)中的紅色方框區域分別在(C)和(D)中進一步放大。黑色和黃色箭頭分別指示骨缺損和骨細胞的邊緣。(*p<0.05)